文新京报记者咸运祯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清晨七点,广东佛山顺德区,社区网格员乔燕已开始一天的工作。她拿着登记表,逐户检查阳台花盆、闲置容器等易积水处,详细记录并帮助居民清理。“这些小积水最可能孳生蚊虫。”乔燕解释道。这样的入户排查每天持续至傍晚,平均要走访几十户居民。
在广东各个城市,消杀队员背着沉重的喷雾设备,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按照既定路线,重点对绿化带、地下车库、垃圾中转站等蚊虫孳生区域进行药物喷洒。每个作业点完成后,工作人员都会详细记录作业时间、用药剂量和覆盖范围,确保消杀工作全程可查。
与此同时,一些科研团队也正着力研发更高效的防蚊技术,通过基因改造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寻求更高效的蚊虫控制方案。
基孔肯雅热在广东呈现流行态势。据广东省疾控局8月3日通报,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
七八月的广东,湿热交织,蚊子也迎来了最活跃的季节。防蚊用品需求显著增加,部分药店的蚊帐、驱蚊剂等商品甚至出现短暂缺货现象。各类社交媒体上,防蚊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网友们积极分享实用经验:有的介绍风油精搭配电风扇的妙用;有的传授艾草驱蚊包的制作诀窍;还有人对比分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