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 北京报道
近日,《广州市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2018—2025年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在京发布。
数据层面,这家成立七年的基金会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2024年底,志鲲基金会链接公益资金共计超过2122万元,开展相关公益项目四十余个,公益足迹遍布全国18个省市,直接帮扶36576人次。2025年1月,基金会正式获授公募资格,完成从非公募到公募的关键转型。
但是,在公益行业普遍面临政府购买缩减、企业捐赠下滑、草根组织生存承压的当下,志鲲的转型与实践也引发疑问:为何选择在行业“低谷期”,冲击更高门槛的公募资质?“公益平台+民间公益+志愿精神”的“志鲲模式”如何破解合作中的合规摩擦?依赖现有路径,又能否支撑其2025年千万元募款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