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曹杨
汽车产业里,账期越拖越长早已不是新鲜事,这不仅严重挤压了供应商的现金流,也使得产业陷入了一种“非健康”的发展模式中。尤其是中小产业链企业,在资金重压下,正面临淘汰或整合的命运。
2025年6月1日,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提到,“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期限要求,增加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随后,广汽集团(601238.SH)、上汽集团(600104.SH)、长安汽车(000625.SZ)、吉利汽车(00175.HK)、中国一汽、赛力斯(601127.SH)、小米汽车、理想汽车(02015.HK)、零跑汽车(09863.HK)等车企集体响应,做出“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在60天内”的承诺。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汽车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整车厂的‘60天账期’承诺,可以加快行业的资金流动,在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产生更多的价值。”
现如今,距离车企“60天账期”承诺已过去100天。
“车企确实在积极行动,例如长安此前的账期一般是120天左右,目前正在向60天目标缩短。吉利此前一般是75天,现在也缩短到了60天。”某动力电池零部件供应商业务人员董女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提到。
不过,董女士也坦言,目前公司的车企客户,一般是在收货的次月进行对账。“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