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在银行理财负债端扩容、公募基金增持等非银机构的增量资金支撑下,信用利差持续收敛。在估值整改深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驱动下,理财公司普遍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预示着理财产品收益率中长期内仍将承压。
本刊特约 文颐/文
7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受当月股债跷跷板的冲击较大,截至7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回落到31万亿元,单从规模来看,行业规模环比6月基本持平。如果考虑7月一般是理财大月,回表后的居民存款增配理财,这表明有部分居民财富从理财转向资本市场,通过认购基金、直接入市乃至参与融资等方式进入股票市场。
尽管部分多资产理财产品会增加一定的权益资产配置,但考虑到银行理财主要配置信用债,在这波资本市场行情中体现为“整体有所吃亏,个别产品受益”的净值表现。
7月规模环比持平收益率环比下降
整体来看,行业格局持续调整,呈现向头部理财子持续集中的态势。一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在存续规模约30万亿元银行理财中,尚有近3万亿元由近180家非持牌的银行资管部管理,尽管数量在下降,但仍广泛分布在众多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中。
另一方面,上半年理财规模增长主要由头部城商行理财子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理财子驱动,在股份制银行理财子中,招银理财规模目前保持行业第一,约为2.46万亿元,较2024年年底略有下滑;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规模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光大理财、民生理财、华夏理财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平银理财规模下滑明显。
在城商行理财子中,规模增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