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今年高考录取已经结束。曾经火热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出现了明显下降。不少业内人士在网上发问:“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临床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在过去几年都有下滑的趋势。以广东省物理类普通本科为例,2025年中山大学医学类专业组最低投档位次为8536名,这个数字在2024年是6535名,2023年为5193名。
即使是北大、清华等顶级高校,医学专业的热度也较以往有所下降。在浙江省,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的录取位次号为256名,2024年是59名;在江苏省,北大医学院临床8年制的录取位次号从百余名骤降至500多名,接近断档。
医生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作高薪、稳定、崇高的职业,为何垂直对应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当下却不再吃香?
时代周报记者和三位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与这个一度热门的专业结缘,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想与挣扎。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郝广(南方某医院规培生):“可能会后悔学医学,但不后悔做医生”
考研二战失败之后,我决定先开始规培。因为毕业一年之后再不找规培,就不属于应届毕业生了。
“家里有个医生,以后看病能方便”,这可能是很多家庭的期待,我就是被家里选中去学医的那个人。
分数线刚好有合适的医学院校报名,就选择了麻醉学(注: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选麻醉,是因为家里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很轻松、工资高、没夜班、不用和病人接触。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