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星期一)消息,国外知名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从昏迷患者到章鱼再到AI:科学如何捕捉看不见的意识
在脑科学研究领域,检测意识存在的方法正经历革命性突破。2005年一项标志性实验显示,23岁无反应的脑损伤患者在听到“想象打网球”的指令时,其运动相关脑区出现激活。这项由加拿大西部大学团队开发的技术,开创了通过神经影像直接检测隐性意识的新范式。2024年研究证实,约25%无反应患者能通过想象任务表现出意识迹象。
意识检测呈现层级化发展路径。意大利米兰大学团队提出“洋葱模型”:最外层是握手、眨眼等行为观察;第二层通过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测指令相关的特异性脑激活;第三层采用被动刺激(如播放演讲音频)诱发脑部响应;最深层则探索完全隔绝外界输入时可能存在的内源性意识活动。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开发的“扰动复杂性指数”,通过经颅磁刺激结合脑电图(EEG)量化脑区对话复杂度,能有效区分清醒、麻醉与无反应状态。
该领域也延伸至非人类对象。英国《2022年动物福利(感知)法案》将章鱼、螃蟹等无脊椎动物纳入保护,因其实验显示它们能记忆并回避疼痛。数十位科学家签署宣言,指出存在“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具有意识,且所有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和鱼类)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和昆虫)存在意识是“至少具有现实可能性”。
关于人工智能意识的研究正在兴起。虽然当前大型语言模型的应答不能作为意识证据,但研究者提出若干评估框架:包括模拟人脑信息整合过程的能力,或在排除意识相关训练数据后对主观体验问题的回应质量。澳大利亚莫纳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