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AI生成内容必须依法打上“电子水印”。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标识办法》指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两种标识。显式标识指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隐式标识指在生成内容的数据中添加的标识。
标识AI生成内容,内容发布者负主要责任
澎湃新闻梳理社交媒体平台相关用户协议发现,B站、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要求内容发布者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对于不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的行为,部分平台采取了限流、下架内容、封号等措施。抖音还对未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的行为,采取取消营利、抹除粉丝等措施。
此外,大部分平台对未标识的AI生成内容采取了“自动标记”的补漏措施,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记者使用“AI图像”在各平台检索后,依然能够找到大量未标示的AI生成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平台对AI标识的有关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标识办法》出台前。这意味着很多平台在治理AI生成内容标识上做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仅依靠平台规则和防范机制,很难完全规避未标示AI生成内容的传播。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对内容传播平台提出的技术要求较高,中小内容平台能否有效落地执行还需观察。
内容发布者不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还是想吃到AI内容带来的流量以及起号、变现红利。一项关于深度伪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