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穿行于重庆潼南区,不时可见汽车后市场企业的身影。与多地扎堆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不同,潼南锚定汽车全生命周期“最后一公里”,全力发展汽车报废拆解、再制造等汽车后市场产业。如今,这里已集聚20余家相关企业,每年报废拆解10余万辆汽车,塑造了“汽车后市场产业基地”品牌,并获评2025年度重庆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潼南区经信委主任黄强告诉记者,由于潼南与成渝整车厂距离均较远,在发展零部件产业方面缺乏优势。“与其在竞争白热化的‘造车竞赛’中艰难突围,不如深耕汽车使用后端。”黄强说,当前,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持续火热,车辆保有量稳步攀升,报废汽车中蕴含着不少极具回收价值的材料,在“双碳”大背景下,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基于此,潼南围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精心谋划汽车后市场产业布局。
潼南注重“建圈延链”,以龙头牵引、生态构建为抓手,在报废汽车拆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赛道引入多家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走进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的空地上到处都是等待处理或正在处理的报废汽车。经过查验、清洗、拆解、再制造等环节,报废汽车的部分零部件被重新投入市场,动力电池被梯次利用,金属器件被重新冶炼。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永耀说:“我们日均处理报废汽车300多辆,借助‘车巢’大数据平台链接用户,实现基于零部件再销售的精细化拆解,令废旧汽车价值大大提升。比如一扇车门,如果卖废料只能卖三四十元,但作为配件销售则可达3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