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后放晴的周末走入世界机器人大会会场,北京商报记者一行人刚进门就闻见了炒菜的香气,在偌大的会场里不算浓烈,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有些诱人。
循着香味找去,记者在一大批围观群众中间,找到了一台忙得抬不起头的机器人——它正有条不紊地翻炒着锅里的虾仁和蛋液。

"观众说我们是整个会场最香的机器人,没有人比我们更香。"在同北京商报记者的专访中,橡鹿机器人创始人杨建成谈到了很多确定性,包括技术、市场,也包括行业发展,会场内的"最香"大概也算一种确定。
在C端认知尚浅的领域,炒菜机器人的商业化推进速度已大大超出外界的普遍预期。杨建成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橡鹿机器人选择的是与通用机器人不同的路径,聚焦商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核心在于深耕烹饪触觉反馈与食材数据库积累,而非追求机器人的通用性。其逻辑在于,与人类厨师形成互补而非替代——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会得多、学得快、出品稳",可承载数十万道菜谱且持续更新,群体出品的标准化程度远超人类厨师群体。
从市场表现看,这一模式已获得商业验证。据悉,部分一线大厂已引入其炒菜机器人,更关键的是客户复购率超过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