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说句心里话:"只要还有选择,就不要轻易陷入印度市场")
以下文章来源于观察者网时评专栏底线思维,作者达尼
出海企业要突破“三道围墙”,印度是其中的“瓮城”——达尼曾在该文中提及印度市场的诸多特性。作为一位资深出海专家,达尼指出,“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类案例,实在不胜枚举。
近日,特朗普政府为惩罚印度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自8月27日起正式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使总税率升至50%。美国财长贝森特被问及为何不对中国采取相同措施时表示,因为中国不会像印度那样进行“套利”。他批评印度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大幅增加进口俄罗斯石油,经加工后再转售至全球市场,从中赚取差价。这一回应也再度引发中文互联网对印度“外资黑洞”现象以及印度商人“精明”的热议。
那么,中企眼中的印度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于印度市场的复杂营商环境,中企该如何生存与发展?
对此,观察者网再次连线《海外征程》商业丛书作者、前华为中东、北非、拉美及东南亚大客户群业务负责人达尼,从一线实战经验出发,解读“中企眼中的印度市场”。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在许多中国出海人眼里,印度市场既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下一个中国”,又是一个政策多变、营商环境复杂的“修罗场”。在您看来,中国企业普遍对于印度市场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达尼:我认为中企对印度市场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2000年到2010年。在那个时期,进入印度的中国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