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悦从没想过,考上“211”大学不到一年,父母会真的忍心给她断供生活费。
那是去年的事,一切都来得太快太突然。
起初,她每个月能收到4000元生活费。即便在广州,这个数额也足以让同龄人羡慕。
但滋润的日子很短暂。半年后,生活费突然停了,随后降为3000元,还每2个月发一次。父亲通知她:在此期间,你要想想该怎么靠自己活着。
不久后的19岁生日,父母又告知她,国庆假期将是留给她“最后的缓冲”,此后家里不再提供任何生活费。
迅速由奢入俭,许悦不得不精打细算,还要想方设法挣钱。她开始为钱包余额紧张,安全感随着余额数字波动起伏。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其父母有经济实力负担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却坚持早早断供,让儿女自谋生路。这群被父母逼得“没苦硬吃”的大学生,即便有能力比同学、室友更早地“自食其力”,成为父母期待的那个懂事的成年人,但在他们心里,滋味远比单一培养“生存能力”更复杂和酸苦。
在“被迫早早经济独立”的路上,他们感受到的并不一定是爱与信任,还有权力结构下的要挟与伤害,而那并不真的能靠“自己挣钱自己花”来弥补。
断供倒逼理财?
一开始,许悦觉得,父母虽然口头提及断供,但肯定不舍得真的执行。
第一次动真格的时候,她故作轻松、满口答应“没问题呀”,但心里已经“悄悄碎了”,埋怨着“怎么会有这样的爸妈?”过完19岁生日,父
 
                                     
                                     
                                     
                                     
                                     
                                     
             
             
             
             
             
             
             
             
             
             
             
             
             
             
             
             
             
             
             
             
             
             
            